从小学到大学这二十多年,求学过程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但每个阶段学生的成绩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动,也就是成绩的分水岭。没错,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社会,我们每个阶段竞争的对手都不一样,我们每个阶段的角色也不一样,角色之所以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状态不一样,成绩的好坏也是因人而异,但读书过程中却有那么几个阶段成为了成绩的分水岭。
女生的学习一般都比男生认真,在小学其实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语文跟数学在小学阶段拉不开多少距离,但是女生的成绩在小学阶段比男生好,这也是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是有联系的,女生小时候学习态度都很认真,男生一般都比较贪玩,而且小学的学习几乎都是反复练习阶段,这很适合听话的女生。
但到了初中就会出现成绩的第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出现在初二时期,因为很多成绩好的人在初二成绩都垮掉了,男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女生则是普遍存在成绩下滑的趋势,因为在初二物理等科目开始登台唱戏了,如果说小学是反复练习式的学习,那么初中科目的增多,不仅是一种挑战,更多的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尽管初中的课程增多了,其实难度并没有多深,所以说,初二时期会出现第一次分水岭。
由于初二的分水岭,间接的导致了在中考之前就已经淘汰了一批人,但是除了初中,高中一样存在分水岭,初中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到了高中也会出现一大批滑坡现象,这其实也是第二次分水岭,高中的课程相对于初中学得更深,特别是数学、物理被称为很多人的心魔,这两科几乎是随随便便可以与别人拉开几十分的距离,初中到高中很多人会不适应高中的的学习状态,除了题海战术,不仅考验你对教材中原理的理解与应用,盲目的题海战术是没有多大效果的,针对性训练与理解才会让你更进一步。
以上两个分水岭在忽略外界因素对于个人影响情况下,是初高中显著特征,也间接导致了中高考的结果,但这些其实都是上大学之前的两大分水岭时期,上了大学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发明显,为什么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其实就是这样,高考就是给大学分类,你上什么样的大学,自然你身边的人就不一样,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好大学的学风、人脉都会不一样,所以,大学才是最大的分水岭。
不要听社会上那种“高分低能”的谬论,有些人总喜欢拿个别特例说话,要从整体看问题,我不否认差大学也有人才,但那种成功的概率很低,好大学成功的概率远高于差大学,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所以不要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大学不努力只会让你与比别人多大差距越拉越大,这也是踏入社会之前的重要分水岭时期,想好自己的奋斗目标,你才会激发自己的潜能与动力,明天会更好,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否则今天就死得很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