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清醒点,高中不是托儿

最近有个话题比较热门,就是“普及高中教育”,“建议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建议推广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很多人很高兴,期待12年义务教育能落实。本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可能性,以及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客观面对孩子的学业。

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可能性低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义务教育。

年4月份教育部举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特别指出,这次攻坚计划也是在强调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计划在年达到90%。

很多人觉得很高兴,想着我孩子一定能上高中了。但事实上你又觉得很奇怪,例如广州的父母会对你说,现在中升高,升学率只有50%。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误会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意思。高中阶段教育除了包括普通高中教育,还包括职中。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希望孩子上高中,一般是普通高中,而不是职中,所以,如果想孩子顺利进入“普通高中”,难度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会发生什么?

9年义务教育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几年前,小升初取消了,按地段派学位。今年,很多民办名校也实行“摇号择校”。

教育局:民办、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同步招生;民办学校在招生中不得进行书面考试和面谈,不能以各种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证书作为前置条件;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如果超过核定招生计划人数,将%电脑摇号进行录取,不允许采取其他任何考试、面测、面谈方式入学。

强调民办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同步招生

因此今年很多小升初的家长十分痛苦,明明娃可以凭实力上名校,现在只能考摇号!

所以,如果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你确定你能接受孩子高中也是“摇号”,或者按地段入学吗?如果按地段入学,遇上的是中职性质的“高中”怎么办?

现在国家不断加大大学的投入,例如大学的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直接小班教学、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等。这样优质的学习资源,只有更加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得到,如果是普通的高中,能支持优质学生的培养吗?当然不能。

高中的目的是什么,是分流,是为了大学优质教育教育资源,物色优质人才。

现在中考升入公办普高的升学率,大部分重点城市只有50%,甚至不到。我在深圳新闻网就查到一张图,数据仅供参考。年普通公办高中的录取率,只有45%。

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仅供参考)

我之前在小区遇到一名家长,是我准备幼升小的女儿的同学的爸爸。和他聊天才发现,他竟然还有一个儿子,已经初中了,一个人和爷爷奶奶在海南读书。当时我就很疑惑,问道:

“你们夫妻还有女儿都在广州,为什么儿子要在海南读初中?广州的教育资源不是更好吗?”

这位爸爸回答到:“你可以还没有了解广州的教育情况,广州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不50%,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大概3%,而且广州的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我儿子估计拼不过。海南的竞争没那么大,起码我儿子能顺利入读重点高中,而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在海南也有5%-7%,高很多。”

我将这个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没想到竟然很多家长留言说,自己也因为这个原因,让孩子异地就学。

为什么普高的录取率那么低?因为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就开始分流的。经过前面九年的义务教育,很多孩子结合自身的偏好、家庭综合能力等等,可以选择进入升大学的竞技台,也可以选择为了早日进入社会而准备的“中职学校”。

中考、高考其实是一层又一层的分流。前面就说过,国家现在加大投入大学的科研、教育资源,隐隐有精英化的趋向。所以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怎么筛选呢?就是经过中考和高考啊。如果都是义务教育,那大学的优质资源如何分配,如何筛选适合当前国家需要的人才?

因此,如果一些家长还想孩子能轻轻松松读完普高,目前来看,暂时是不可能的,建议不要有侥幸心理。

进入了高中,就不可能轻松

认清家庭教育和老师的作用,孩子才能走上学业的小巅峰

经过一系列的“取消小升初”“民办摇号”“取消特长生加分”等措施,现在九年义务的教育资源,可以说越来越公平。这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孩子学习无非就是2个场景,家里和学校。学校拼不了,就拼家庭教育了。

所以,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正确看待老师这个角色,就变得十分重要。

1、好的老师不是水管,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老师是负责辅助的。

我们沉下心来想一想,让孩子读书,是为了孩子有学问,更好地迎接社会和人生的挑战。如果孩子拥有的假学问(例如考完就忘)很难可持续发展。那未来工作中一定到处碰壁。或者说,就算在当下益发注重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大背景下,单拼考试技巧想有出色的学业成绩,也非常困难了。

那怎么样才能有真学问?世俗中研究学问,学生应该以自己平时的积累为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名师再点拨一下,学生豁然开朗,继续奋斗。这才是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本质。

现在很多家长,就算是老师自己,也把自己当成“水管”,而孩子当成“空瓶”。孩子平时不注意积累,坐等上课,水管一开,拼命往空瓶子灌水。这样的效果不可能好。这是轻贱了老师,也误导了学生。所以,说句良心话,把孩子的学习完全丢给老师,重点还是靠孩子自己。而孩子的教育主要还是靠家长。

家长辅导孩子

2、重视孩子的能力积累,不盲目补习、题海式应试突击。

有位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过有三类学生到了高中成绩会几何级下降:

初中靠拼命死学考上高中的;初中靠课外辅导考上高中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的。

为什么这些学生成绩下降得快?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跟不上老师的教育方法了:

小学上课,老师教学生擀皮,课后作业是擀皮,考试考擀皮;初中上课,老师教学生擀皮,课后作业变成拌馅,考试变成包饺子;高中上课,老师教学生包饺子,课后作业是包包子,考试变成烙饼。

什么意思?低年级靠死记硬背,背解题思路,背解题套路,再加上刷题可以有好成绩,但高年级,如果你没有学习的能力,不能自己总结分析,平时没有锻炼好逻辑思维的能力,就算你再努力都不能有好的成绩。

有个家长跟我说:选什么小学都无所谓,到了五六年级,报个学而思补习班,只要本来不太差,考个好的中学问题不大的。

这种育儿思路,明显的就是“临时抱佛脚”。的确,孩子可能会考上比较好的中学,但能不能持续到大学,就很难说了。

3、重视家庭教育,真正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绝望了,那就是说,家长必须认命挣扎在辅导孩子作业中吗?不是。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辅导孩子学习了,但没有效果,为什么?因为方法错了。

在《不管教的勇气》中,针对父母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里面有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不应该横加干涉。因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有不良的影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而父母能做的,而且应该的做的,是构建好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家长才能给与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的学习问题,其实是自立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从小教孩子自立,让孩子获得面对人生诸多课题的勇气。当孩子能独立面对生活,并从中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找到自我认同感,那很多问题包括学习等问题都能解决。

那么怎么让孩子学会自立,有什么标准?标准有三个:让孩子学会独立作出选择,家长也要注意当孩子能自己选择的时候,不要帮他选;孩子能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特别是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就不认同自己;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不会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中心,一有困难,全家人就必须帮助你。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教孩子学习”,而是“帮孩子学会勇敢面对学习”。能勇敢承担学习的责任,因为学习到新的知识而感到兴奋不已,这就是内驱力。家长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总结:

九年义务教育过后,就是高中,高中不是花钱就能读的托儿所,而是梦想的竞技场。作为一名父母,越是客观地接受这个现实,认清现在的教育环境,就会越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教育。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启蒙,努力啃很多育儿书籍,从小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