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发布(可下载)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完整解读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以及满足一部分学生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需求。为便于各地区和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课程的选题及设计实施建议如下。
现实生活应用
1.“健康生活”模块开设建议(1学分)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环境和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本模块应选取公民健康生活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涵盖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生活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传染病的预防、预防伤害与自救互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学校卫生、口腔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明确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组织和开展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组织好相关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将学习健康卫生知识同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社会责任感。
对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健康生活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习惯,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改善公民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急救措施”模块开设建议(1学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急救知识的普及,可以使公众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现场自救互救,从而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模块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 后的自救与互救等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应明确普及急救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尽可能选择具有地方特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这样,学生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发生的突发事件联系起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印象。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急救基础知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
对本模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应对常见的突发伤害事件的急救处理方法。
3.“传染病与防控”模块开设建议(1学分)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方面,传染病的大流行曾造成人类大规模的死亡,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另一方面,与传染病的斗争促进了人类防疫事业的发展。
本模块包括传染源与感染、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防控三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传染病的核心概念以及传染的机理为基础,进而让学生学习传染病防控的知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及其传播流行的途径,全球以及我国防疫体系的组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个人日常防护,以及传染病预防措施与检测、相关病原体的消 灭菌工作等的流程和基本技术,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病原体”“感染”“传染源”“传染”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区别,重点介绍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传染病案例,如鼠疫、天花、艾滋病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等的流行及防控;应充分利用传染病案例,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开展模拟传染病防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认同“地球村”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要通过参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单位,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流行病防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防疫体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传染病及其防控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对本模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预防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基本方法。
4.“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问题”模块开设建议(1学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物学科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取得无数新成果,其中有些成了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