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大堆来自清北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去大城市的学校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很多人都感到纳闷:这到底是学历已经严重贬值,还是教师这个行业的“含金量”变高,逼格变得异常饱满呢?
当下,教育内卷导致学历内卷,学历内卷导致学历贬值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以前高中生都算得上是高学历,但是现在,硕士生都遍地走的当下,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确实已经荡然无存了。去大城市的名校当中小学教师,对于清北生而言,特别是综合竞争能力还存在一定短板的清北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清北生几乎个个都是天之骄子,他们毕业后最理想的舞台就是科研机构,就是去各所知名大学当教授。而清北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这虽然在近年来越来越普遍,但这样的现象也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原来那些超级学霸耗尽洪荒之力考上清北,就是为了当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或者小学教师,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是大材小用了。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电视上的千里马驰骋战场,在各场战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都觉得司空见惯,千里马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体现在那样的场景中。但千里马如果被农民伯伯拉去耕田,我们就有点纳闷了:牛能胜任的事情,干嘛要把千里马赶出来干这活?这不是人才的严重浪费吗?从某个方面来看,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比如北师大毕业的师范生当中小学教师,十有八九不会逊色于清北博士生去当中小学教师。
我们就拿小学生来说,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听起课来一定会比较轻松;但是如果你换一个一上课都是满嘴专业术语的清北博士毕业生去教小学生,试问又有几个小学生能够适应?韦东奕这样的数学天才去北大数学系教数学,自然能教给北大的学生一些干货,但是如果让“韦神”去教小学生数学,学生能听懂他在说什么吗?学生能跟得上数学高材生的思维层次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清北生去当中小学教师,极少数清北博士可能是因为教育情怀去当中小学教师的,而大部分清北博士去当中小学当“孩子王”,应该是冲着那些名校开出的丰厚待遇去的。如果深圳一些名校给清北博士毕业生开出的待遇是每个月连同绩效工资只有三千,其他的公积金之类的待遇可以忽略不计,各种奖金不发,至于分房安置的待遇压根就没兑现,试问又有多少清北博士对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生趋之若鹜?
从某种程度上说,清北生去中小学当老师,并不是教师这个行业整体上的“含金量”提高了,而是像深圳一些名校教师、内蒙古一些名校教师的“含金量”提高了,那些名校为了吸引清北毕业生而花重金“下血本”,至于其他地区的普通教师,原本待遇如何,现在依然如何,该当“佛系教师”的依然当“佛系教师”,该离职的教师还是会离职。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