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部分人的潜意识便会觉得两种教育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早在中国现代化教育设立之初,我国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发表过关于两种教育不同的论断和观点,至今看来仍然发人深省。
年12月5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受邀在建校不久的新加坡华侨中学发表演说,由于出仓促,蔡元培并未有太多准备,但在看到中学内竟然有商科一班,便首先讲道:“刚才从中学校来,知道中学内有商科一班,这却是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在普通小学校或中学校的普通教育范围以内。在座诸君,大半是学界中人,因此可知这里的学校多了。我今天就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说一说。”
由此便有了蔡元培校长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演说。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显有分别:职业教育好象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别的用处,普通教育则象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故职业教育所注重的,是专门的技能或知识,有时研究到极精微处,也许有和日常生活绝不相干的情形。
现今欧美各大学中的课程,非常严重,对于各种基本的知识,差不多不很注意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中小学的时代,早已受了很重的训练,把高深学术的基础筑固了,人大学时自然不觉得困难。若在中小学内,并没有建筑好基础,等到自悟不够时,再要补习起来,那就很不容易了。
……
又我们人类,本是进化的动物,对于现状常觉不满足的。故这里有了小学,渐觉中学的不可少。办了普通教育,又觉职业教育的不可少。南洋是富于实业的地方,我们华侨初到这里的,大多数从工事人手以创造家业。不过发大财成大功的,都从商务上得来。商业在南洋,的确很当注意的,这里的中学,就应社会的需要,而先办商科。然若进一步去研究,商业的发达,必借原料的充裕,那原料,又怎样能充裕呢?不消说,全在农业的精进了。农业更须种种的农具;要求器械的供给,又宜先开矿才行,这又侧重到工艺上头。按我国制造的幼稚,实在不容不从速补救。开了铁矿自己不会炼钢,却将原料卖给别国,岂不可惜?若精了制造术,便不怕原料的一时跌价,因为我们能自己制造应用品出售,也可不吃大亏啦。
照现在的社会看来,商务的发达,可算到极点了,以后能否保持现状,或更有所进步,这都不能有把握。万一退步起来,那么,急须从根本上补救。像研究农业和开工厂等,都足为经商的后盾,使商务的基础,十分稳固,便不愁不能发展。故学生中有天性近农近工的,不妨分头去研究,切不可都走一条路。
可见,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这种认识,早在年的《学堂教科论》中就有体现,他把教育分为普通、专门、实业三类,而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前身。到年,制定《壬子学制》时他仍秉承这一思想,把教育分为实业教育、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三种,实业教育的“乙种实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高等专门学校”与普通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层级相互对应。
此外,蔡元培还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的差异。他认为中等教育有三种功能:一是在小学教育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之预备;三是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蔡元培强调“学”与“术”之别。他认为文、理科属于“学”,法、商、医、农、工科等属于“术”。“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和程度之差。”
原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之辩由来已久,从一开始便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年过去,新中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关于教育的初心与核心却是始终未变。
在蔡元培看来,普通教育的职责更多的是致力于人格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项基础”得到全面且均衡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衍生的实用教学,由此看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一体两面:即“为人”与“处事”,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便有能力大量接触各类信息与资源、社会各类平台,性格的塑造与智力的培育、健全相对于年前国民来说,获得极大的提高,这不得不归功于国内长久的以来的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与日趋完善。
并且蔡元培倡导要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认识自身价值,提出劳工神圣。他说:“凡人以适当之勤劲,运用其熟练之技能,而所生效果确有裨益于人类者,皆谓之工。”“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我们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他进一步指出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凡人之职业本无高下贵贱之别,高下贵贱,在人之品格,而于职业无关也。”
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意义重大,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弘扬,加深了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并促使社会对普通劳动者态度的改观。蔡元培之论,对于今日之教育,亦有诸多裨益,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实业立国,科技兴邦,职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行业单位还是家庭个人,理应破除陈念,平等看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让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充分发挥新时代学生的优势与特点,才能学有所长,劳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