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学的学弟向我抱怨高中没有双休日,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我在深表同情的同时告诉他我到了高三还是字面意义的一周两休,最多补两节课。不过我还是劝他向前看,毕竟这是无法改变的现状。
为什么双休日没有了?这件事困扰了我一阵子,其实答案也挺直接,为了复习备考。但是往细了说说,我就想起来我们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5+2=0。啥意思?学习五天,回家休息两天等于白搭。
有道理吗?有。为什么?
合理利用记忆规律
至少在大学以前,我80%的周末是玩过去的。但是按照这样的计算,那也该是5+2=5啊,怎么最后成了0呢?更好理解,两天时间把五天成果全忘了。我们引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能发现端倪。
我们学习的东西会在第一天内保留近乎80%的记忆,但如果不进行加固记忆,最终会在5-6天后基本遗忘,这个时间恰好约等于一周。我们在周一到周五的时候学习新知,只进行最基本的复习(写作业),而周六周日又不进行巩固,更甚者抄作业、搜题应付了事(常态),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5+2=0也就不无道理了。
所以学习完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保持强效记忆。听起来问题解决了,可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怠惰是人的天性,但自制力却因人而异,并不是谁都可以克制住电脑、手机、网络的诱惑,所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既然5+2=0,那就只能7+0=7了。这种情况在高中已经越来越常见,甚至高三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真要举例子的话,衡水中学就是参考。
这样好吗?不太好。有效果吗?不小。
强制胜过放纵
我的高中虽然民主,但在高等学府的升学率一直不是很高。也就是口碑好得很,业绩一般般。反观衡水,大家对其评论基本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抨击其近乎有些不人道的“高分工厂”管理制;一方面又大赞其独领风骚的升学率。
衡水的学生都自律的吗?不一定,但是在管制下、在大环境的带领下他们不得不自律。这是他们做出的选择,也是学校帮他们做出的选择。在一本线以下,成绩高低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在一本线以上,成绩以基础知识以上的拔高为主。基础是5,拔高是2,什么也不做是-5。
有一种情况,大学后一些同学开始迅速放飞自我,上课逃课、考试挂科,可是明明考入大学的时候是同一水平的成绩,为什么进入大学没俩月整个人就变化这么大?其实可以理解,人并没有改变,变的是管制的环境不再严格。
所以中学采取高强度措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习、防止懈怠,就算你补课这两天什么也学不进去,也要把你留在教室。目的就是让你就算拿不到那拔高的2,也至少要保住0,最差也是5+2=5,而不是5+2=0。
中学为什么和大学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管理方式。一个自律、有目标、敢行动的学生能在大学中迅速提高自我,甚至实现经济自由。而一个从小就要被家长、老师拖着走的学生,就算进入大学,也是混日子,及早毕业找工作。
所以要尽早养成慎独的习惯,学习、成长、人生都是一个人的事,不可能永远有人拖着你前进,你早晚会过了5+2的时代,到那个时候,你不管好自己,谁来管你?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