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专师范,不谈学业水平,仅从比例上讲,相当于今天的一本。
本人表姐是80年代末的师范生,毕业后,直接进本地最好的小学任教,后来学校安排进修了专科学历。目前也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资深老教师。不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是不错的。如今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想挤进他们的小学当教师。
我本人是95年中考,那个时候,师范和重点高中都是第一批录取的,生源极佳。师范毕业后,基本上都会在本校转专科(那时本地的师范已经在升格专科学校了)。而中专在那个时候,地位已经相对下滑。
当时的中专分成两类,一类是部省属重点中专,一类是普通中专。
部省属重点中专,是带农转非的,也就是说,考上,直接变非农户口,变“城里人”,这在90年代,对于农村生源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毕竟当时中专生进军队,就是少尉,中专生就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了。进学校,就有生活津贴拿(和大学差不多)。
部省属中专是放在第二批招生的。带户口,生源也是极优的。
而普通中专和技校是放第三批录取的,这类中专,不转户口,本质上,和技校没有太大区别。这里就不细说。
我重点说说部省属重点中专吧,这类中专的生源,按当时的录取率,大约只占同龄人的10%左右,基本都是班上学习成绩非常靠前的学生。例如本人所在的城市,中考有人参加,第一批录取只有人(占同龄人的4%)基本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其中重点中学两所,一共招人,其它为师范生。
而成绩在4%-10%段的准尖子生,就是部省属中学的生源。按比例来看,相当于如今的一本大学生。
多说一句,90年代的普通中学,是放在第三批招生的,所以普通中学的生源还不如当年的重点中专。毕竟在90年代,重点中专就是国家干部,而当时普通中学学生能考上本科的寥寥无几。从性价比来讲,当年也的确是中专生更吃香。当然,进入00年代后,大学扩招,普通中专的生源就被普通中学反超了。
我有一个发小,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但是去了一所部属重点中专,我当时读书的高中,离他的学校骑车只要20分钟路程。我曾多次去他们学校玩过,我发现他们的中专,和大学校园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一样下属多个院系,学校环境和宿舍等,和大学几乎没有差别,就是规模略小(占地几百亩,比重点大学面积要小一些)。
后来他毕业前,他所在的中专就升级为专科学校了,他也在学校里继续读了专科,后来又自考了法律,拿到了法律工作者证。现在处理处理一般小案子,日子也算比较滋润。讲起收入和社会地位,可能也和如今的一本毕业生相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