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到普通中学去任教,几年前就出现过。广东深圳等中学高薪聘请名校毕业生,在几年前刚出现的时候,成为热榜新闻。
名校毕业生和普通中学这两者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突然间能关联到一起,确实对公众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传统观念中,名校毕业生有许多种就业选择,普通中学根本就不在名校毕业生考虑之列。但是星转斗移,时过境迁,生活的河流奔涌到今天,为稻粱谋,名校毕业生竟然纷纷放下身段,投身到普通中学中去,这确实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
情况已今非昔比当一线城市已经很难落脚的时候,同样是这些名校毕业生,纷纷转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此时,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你再想让我用当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双向选择来看待,那是不可能了。因为,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当初名校毕业生到普通中学去任教是偶发现象,那么在今天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学弟学妹们纷纷效仿学长,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他们发现普通中学是一个理想的去处。这就成为现象级的事件,已经绝非“双向选择”可以概括的事情。
名校毕业生到普通中学任教,由当初的个别现象,到今天的普遍现象,成为一股潮流,这固然有双向选择的因素在内,但在我看来,就业形势严峻,形成残酷的内卷,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有所图名校毕业生到中学任教,绝对不是纯粹出于对中学教学工作的热爱。迫于就业压力,而不能够再挑三拣四,这才应该是深层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就不能够热爱中学教师工作吗?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这些硕士博士到基层去工作,跟他的专业几乎是不沾边的。那么他们的工作状态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且看劲松两位硕士,到社区工作的状况吧!
两名九五后硕士,到基层工作的第一天,遇到了重重困难。甚至于有一位硕士,竟然遭到了居民的投诉。他们不知所措,可以说是搞得焦头烂额。
焦头烂额当然,任何人刚参加工作,都存在着一个身份转换的问题,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笔者并没有以此为理由来歧视刚参加工作的硕士生。
这个工作的难度如何呢?一般人是不是可以办得了呢?我可以说,即使一个高中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也未必会比硕士差。
经过磨难,有人生阅历背景的中学毕业生,可能会比硕士干得更好。因为他的心理素质过硬,特别是他肯吃苦,而这一点未必是硕士博士所具备的素质。
硕士毕业生做专办员第一天,为什么就遭到客户投诉呢?他在个人的认知上,可能会与客户的要求存在极大的反差。我不认为这种专员需要多大的智力。沟通协调,能够吃苦,多跑腿,基本上就能够干好。
以后漫长的路,这两位硕士生在基层如何走得下去?
功利化考虑话说回来,他们为什么要在北京参加这种社区简单的工作呢?当然有工作之外的考虑。比如说户口,比如说工资待遇,比如说将来孩子上学等等,功利性的考虑。为了身外之物,而让自己委曲求全,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呢?
到基层中学去就业的名校毕业生,和劲松这两位到社区当客服的硕士,简直是如出一辙。
公众担心:名校毕业生当中学老师就一定是名师吗?就一定会是优秀教师吗?会比普通本科师范生好吗?未必。
名校毕业生不等于优秀教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具备两条过硬的素质,第一是专业素质,第二是教育基本功。第二条包括师德、教学常规,等等。
非师范毕业生在教育素养方面几乎是空白。他们在专业上可能是过硬的,但在教师素养方面,特别是师德建设方面,他们未必是合格的。
何必堂而皇之专家说,提高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是大势所趋。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说这个话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更显得不接地气。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趁这个机会来提高学历要求,就有趁火打劫之嫌。
为什么考编考研考公如此火爆?为什么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10年间变为66倍?这就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明证。
当入编成了宇宙的尽头,而别无选择,这难道不应当成为国家布局导向严正关切的大事吗?
专家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提“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的问题,而应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