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个县城要有一所好的公办高中。对于这种声音,真实的声音要给予掌声。私立院校那么高的学费,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非富即贵,除去教学设施,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效果上,确实要高出来了公办教育很多。
我们不缺学校,缺少的是好学校。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惜缴纳择校费,甚至跨区域上学,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当地没有良好的学校。最终形成,好的学生都去了好的学校,差的学校越来越差,近年很多城市实行教师轮岗,习安还推行了校长轮岗,就是在整体提升教育水平,避免一家学校人满为患,十家学校空无一人的状况。
提升公办教育需要真实行为而不是口号提升教育质量,牵涉到很多事项,教师的教学水平,财政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非朝夕之功,但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总体平均水平的提升,才是有益处的。不能只能最好的最优秀的水准。
山西提出的各校要围绕“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向学生、家长、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希望不是一份空口承诺。公办学校在世界各国的基本定位都是履行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从长远看,公立学校要坚守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底”职能,将教育底部做平做大做厚。
教育部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民办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学校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公办学校则活力相对不足。公办教育学校之间差距非常大,拨款额度,程序都不如民办灵活,便捷。好的公办学校,基本是只看升学率。总体水平上,甚至不如民办教育,更不用说双语国际学校。
公办教育总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有价值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这部分基本都是公办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奖惩制度,老师没动力去提升教学质量,校长也没有激励优秀老师的实力和规则。
民办教育本来是对公办的一种补充,毕竟民办学校是以盈利为目的,是自收自支的一个主体,民办学校的收费普遍要高于公办学校,当教学质量不相上下时,就值得深思了。究竟是教不好,还是没有动机和积极性去提高?
双减政策以来,国家也在逐步对这方面进行清理和规范,要求大部分学校从营利性转为非营利性。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好,优秀的民办教育也会变成一般的公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