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年高考的第二天,上午在和朋友聊天吹牛的时候,朋友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古代秀才等于现在的初中,举人等于现在的高中,进士等于现在的大学。我上网看了一下,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令我大为震惊,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咱们先不说举人和进士,就先说说现代人最看不起的秀才,许多人都以为考上秀才就等于初中毕业。其实并不是,在古代一旦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跻身士绅阶层,已经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个统治阶层的门槛啊。
考上了秀才以后,人们不仅可以免除徭役和个人所得税,还能享受廪粮和膏火供养,并且免受笞杖之辱(就是打板子),而且普通老百姓见到县官他必须下跪,而秀才见到县官是可以不下跪。而且平民百姓不能跟秀才平起平坐,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在盖房的时候,秀才家的家门都可以比平常老百姓高出三寸,普通老百姓你要是盖得高了,那就是逾制是要受罚的。在衣着上,秀才们穿的老百姓也穿不了,就是衣着青山,头戴方巾。你可别小看那块方巾,他是秀才的身份标志,类似于今天的学士帽。据说当初洪武皇帝召见大儒杨维桢,杨维桢的脑袋上就带着这么一块方巾,朱元璋问,这块方巾有什么说法吗?杨维桢的回答是“四方平定巾”,老朱听了很高兴,从此这个方巾就成了专属定制装备。
那秀才能领多少钱的廪粮和膏火供养呢?比如说像苏州这样的富庶地区,每年可领取廪膳银十二两到十八两,贫困地区每人每月也能领取廪米六斗。按照明代中期的平均物价,一两白银差不多能购买大米四石,一石差不多是今天的斤,十五两白银能买大米斤,或者上等的猪肉斤,当时的牛羊肉比猪肉便宜,十五两银子能买斤,考上秀才就有这个福利。说实话别说是初中毕业,你现在大学毕业生能不能到这个水平,那还两说呢。
那肯定有人问了,为啥有人说穷秀才呢?这就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还有秀才基本上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还挺能花钱,书也很贵,还有交游应酬,每次赶考,又要花不少钱,很多秀才又喜欢装清高不愿意出去教书,所以往往是坐吃山空,但是饿死还真不至于。
那这个秀才好考吗?一点儿都不好考。以明朝为例,明代的读书人,如果你没能通过生员考试,无论年龄大小,都只能称为童生,所以生员考试又称为“童试”。大家可不要以为这里边都是小孩,很多四五十岁的老童生。二十岁之前考中秀才那就可以说是全国闻名了,十几岁就青史留名了。
考上童生之后,还要通过县试、府试、岁试三个阶段,最后录取的才能进入当地的府学、州学或者县学就读,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秀才或者相公。做秀才都有这么多好处,那自然考的人不少,但从童生到生员仅仅是一字之差,很多人就考了一辈子,各个地方的官学都有名额限制,府学有40个名额,州学有30个名额,县学只有20个名额。参加秀才考试的人动不动就是上千,这可比现在的考公考编难多了。
而且考上秀才还不算完,进入府学以后,还有定期的岁考。除了考试,品行也在考察范围之内,如果被认定为行止有亏,或者在岁考里面没能通过,好不容易考取的生员资格也可能被废。如果是因为学业而被废的,还可以重新申请补考,已恢复生员资格,但必须在试卷上标明一个“黜”字,以表明你跟人家清白的童生是有区别的。但如果被认定为品行方面有亏,基本上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所以别说是举人进士了,考上秀才在古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比起乡试和会试,又不知道要容易多少。那如何中举成为举人会怎么样呢?
如果有幸考中了举人,那就不止是特权阶层,直接就会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首先,全家的税全部免除,然后乡绅们就会来拜访你,县令也会成为你的朋友。很快老百姓们也会主动或者被动的投献土地到你名下,因为这样可以免税。
依靠这些资源,瞬间就会变成大地主和县城一霸,连县令也得给你面子,并且还能做官,就算是个七品县令,成为破家的县令,那也比现在的考公强1万倍。所以说历史上范进中举疯了,还真算不上啥大事。
那进士呢?基本上就直接进入朝堂,下放就是个七品,随随便便退休也得是个三四品的大员。据顾炎武估算,明末“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而三年一度的会试考中进士者不过才人左右。三百比五十万,0.06%的录取率,现在考大学考中本科的概率是多少?所以说进士等于大学,举人等于高中,秀才等于初中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