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社会各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顶尖名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希望能够认为科研者,在科研方面有成就,这就是我国高校的具体分工。
毕竟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自然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各尽其用,能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都逐渐脱离高校原有的期望,并且突破大家的认知。
比如每年有大量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考基层的公务员或者是到中小学做老师,就被认为是大材小用的典型例子。这部分学生经过研究生的教育,却没有成为科研界的中坚力量,这就和学校当初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当然,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我们不能够指责学生们的选择。毕竟很多高校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都没有办法找到很好的工作,进入到庭室内工作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有部分名校的毕业生,能够留在高校里面人任教,却依然选择到中小学就老师,这一点就无法让人理解。
北大博士放弃教授职称,选择做中学老师清华北大每年都有冷门专业的博士到深圳中学应聘教师,这一点已经逐渐常态化,所以大家都已经觉得很正常。如果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又被高校聘请,却放弃副教授的职称,大家这样的选择还正常吗?
有较高科研天赋的卓峻峭,曾获得导师的多次赞扬,在博士就读期间,就已经获得高校伸出的橄榄枝。大家都以为这样的一位出色的研究者,将来会走科研的道路。
没有想到卓峻峭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却放弃高校特聘副教授的岗位机会,选择到重庆南开中学当化学教师。
卓峻峭当年是重庆市有名的学霸,在高中阶段他就自学大学里面的化学课程,最终在全国学科竞赛里面取得优异的成绩,直接通过保送的方式到北京大学读本科。
在本科期间,又以优秀的成绩直接获得保送本校的资格,成功在北大继续读博。这样的学霸人设,让大家都觉得我国的科研领域将来又会增添一位出色的科研人员。
即使是卓峻峭的父母,都以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继续留在高校里面工作,能够成为大学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还能够为国家做贡献。
放弃高校的录用机会,受到各方质疑在博士毕业之际,重庆大学以及湖南大学都愿意为他提供副教授的职称。但是经过各方面的衡量,卓峻峭选择自己家乡的重庆南开中学做老师。
这样的选择,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质疑。首先就是卓峻峭的父母,强烈反对自己的孩子做中学老师;自己大学里面的导师同样为他感到惋惜,希望他能够重新选择。最后,网络会给予他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媒体的报道,但是让他成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