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广州人是幸福的,别的城市拼的是“有没有”,而广州人拼的是“好不好”。
在开始正文内容之前,先看一则有趣的新闻:
上海父母因3岁儿子转学想离婚:全家是当地户口才能上公办学校。
看到这则新闻,首先是觉得好笑。但好笑的同时,却反映了一线城市教育真实的一面。
虽然幼儿园教育目前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也同样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一环。
在一线城市当中,基础教育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稀缺资源。一个基础教育的学位,往往需要绑定一个家庭方方面面,如户籍、房产、积分等。
在本文,我们将要做一个有趣的数据对比:
广州和深圳,这两座一线城市谁的教育资源更充沛。
如果两者之间相差不大,我们再引入北京和上海的数据对比,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超出认知的事实。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以及一些职业教育。
毕竟,基础教育是奠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根基,也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小学教育大对比首先我们要拿出来比较的,是小学教育。
我们选取了在校人数、毕业人数、招生人数以及专任教师人数这四项数据作为参考。
从整体而言,广州和深圳的小学教育规模相近。
以年计,两市的常住人口都在万左右,广州小学在校人数为万,深圳为万,数据非常接近。
从历年数据来看,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当然,这样的对比确实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加入了上海和北京这两座城市的数据,凑齐四座一线城市。
把北京和上海的数据拉进来之后就有趣多了。
以年计,广州和深圳小学在校人数为万和96万,而北京和上海为87万和78万。
在常住人口上,北京和上海均超过万,而广州和深圳则处于0万级别。
常住人口多出0万的同时,小学在校人数却低了10万人左右。
这种现象非常反常。
根据年人口普查的结果0-14岁儿童的人口占比,深圳为9.84%,广州为11.47%,北京为8.60%,上海为8.63%。
四个一线城市人口结构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的总人口远远超过深圳广州,但是在校小学生的绝对数量却居然显著低于深圳广州,这只能意味着一件事:
北京与上海未向非本市户籍的常住人口提供足够的学位。
在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留守儿童这个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的本质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外来户籍不公平的待遇。一线城市在没有提供足够学位的情况下,学位只能优先供给本市户籍或在本市购置房产的人士。
那么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能被迫回乡孤独求学。
从数据来看,北上的小学教育资源比广深更为匮乏。
那么,这种现象到了年有无变化?
以年计,在校小学生人数,广州为万,深圳为万,上海为89万,北京为万。
从增量来看,广州五年间增加16万,深圳增加17万,上海增加11万,北京增加13万。
北上虽然学位上有所增加,但是对比多万的常住人口,仍旧是杯水车薪。
按道理来说,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市应该是加大投入才对,那么北上的小学学位这么多年为啥还是这么紧缺?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广州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始终维持在14%左右,深圳在年达到22.64%。
上海反而从年的17.33%下降到的13.37%,北京则是小幅度上升,年占比19.35%。
从教育支出的数据来看,北上碾压了广深。
这就非常有趣了,北上在教育上的支出都超过了0亿。但在小学教育上并没有太大的突出表现。
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以高等学校的数量作为参考,北京有92所,上海有65所,广州有83所,深圳只有14所。
那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北上大部分的教育支出都放在了高等教育上。
在这里,我们要表扬下广州,广州的小学教育资源要相较于其他城市要更加均衡,学位也更加充足。
我们再给出一组数据,大家就更能明白这个结论。
截至到年末,深圳小学学校数量为所,上海为所,北京为所,广州为所。
小学教育匮乏,就会衍生两个现象:一个是名校盛行。另一个是“学区房”的炒作。
根据此前教育机构公布的全国小学强榜单当中,北京上榜65所,上海上榜51所,广州上榜31所,深圳上榜21所。
学区房就不必多说了,在名校的加持下,必然会带动区域楼市的热度,也就是房价越高。
初中升学率大对比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指标的比较,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
小学和初中都属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小升初基本上是%的升学率。而初中之后的教育,则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
那么从初中升学率这项数据,可以体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均衡,以及财政的倾斜度。并且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能满足15-18岁这个年龄段小孩的求学需求。
在这一项数据上,广州再一次体现了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
以年计,广州有11.42万初中毕业生,其中5.48万走进了高中。剩余5.94万进了各种中等职业学校。值得注意的是,技工学校在年的招生规模为8.85万人,这其中的生源就是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生。
也就是说在初中之上的教育,广州不仅能满足本市的学生,还能向外市提供富余的学位,基本可以确保15-18岁这个年龄段的小孩都有书读。
北京的情况也不错,在年初中毕业人数为8.79万,其中6.23万人考进了高中,占比70.88%。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也能满足其余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上海的情况要差一些,年上海有9.36万初中毕业生,其中6.05万人考进了高中,占比只有64.64%,剩余3.31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消耗2.49万人,还剩余人。
考虑到现在教育氛围,已经很少人只读到初中,并且上海出国求学的风气一向都比较浓厚,那么国外求学的规模也会消耗这部分人。
到了深圳,就一言难尽了。年,深圳有10.68万的初中毕业生,其中只有6.49万人能进到高中,剩余4.19万人。
深圳的中等职业学校只有15所,只有2.67万人的招生规模,还剩余1.52万人。
考虑到深圳出国求学的风气并没有上海那般,那么这超过1万人的毕业生,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回到户籍地继续求学,要么就只能提早踏入社会。
数据总结综合上面的数据,广州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一线城市,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非常充沛。
深圳的表现两极化,义务教育阶段还不错,中等教育就不尽人意了。
考虑到这四座城市当中,深圳的资历最浅,并且还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未来有希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北京和上海的话,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及广深,想拿到一个小学学位非常困难,参考我们开头的那则新闻。当然只要拿到一个学位,基本上就能确保一路读到18岁。
既然提到了广州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一线城市,那么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再重点着墨一下广州的教育资源。
如果你对广州学位有需求的话,不妨继续往下看。
根据广州教育局的统计,截止年末,广州共有所小学,几乎是深圳的三倍。
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利用技术把每一所小学分布在广州地图上,会呈现这样一幅景象:
地图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一所小学。
如图上所示,中心四区依旧是广州教育资源最为丰富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名校最多的区域。
当我们把局部放大,视觉感受会更加明显。越是靠近市中心,小学分布就越密集。
看完小学,我们再来看一下广州中学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年末,广州中学数量为所,其中高中为所,初中为所。
中学的分布情况与小学类似,依然是中心四区最为密集。我们再把局部放大看一下:
根据统计公报,广州年全市共有初中所,比上年增加8所,增长1.91%。招生14.5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增长4.49%。在校生40.80万人,比上年增加2.42万人,增长6.31%。
初中学位充足,毛入学率超过%。
到了高中阶段,全市共有普通高中所,比上年增加4所,增长3.33%。
招生5.48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增长0.89%。在校生16.16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增长1.37%。
总体而言,广州在逐年增加中学学校数量,尤其是伴随着各区城中村改造的进行,学校数量在未来几年会持续增加,满足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的需求。
作为对比,我们再来看一下深圳中小学的分布情况。
深圳的中小学分布情况与广州类似,中心区中小学密集。
但广州中心区外的其他区,中小学分布则呈现均衡状态,虽然不及中心四区密集,但胜在分布均匀,如增城、番禺、南沙、白云等区。
而深圳的坪山区、大鹏新区以及盐田区呈现了稍显稀疏的特点,这是与广州相比比较明显的区别。
综上,广州在基础教育分布上呈现“中心密集,外区均衡”的特点。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学位充足,不至于出现“学位难求”的现象。
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广州人是幸福的,别的城市拼的是“有没有”,而广州人拼的是“好不好”。
但敢拼爱赢的广州人在教育上的竞争,并没有因为教育资源的丰富变得更轻松。
毕竟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永远都是稀缺的。
作者:数研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