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于孩子上普通中学还是上重点中学,这个问题一直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所重点中学,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这种身边并不少见,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今天小编给大家从四个方面讲解关于孩子上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01关于初中生的发展特点
1、变化因素较大
先不说其他,我们不能在做计划的时候满打满算,这是真的,相反有时候你要考虑一下最糟糕的情况,比如初中孩子叛逆期爆发(一般我觉得和孩子小时候的家庭关系有较大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的亲子关系);比如早恋;比如学习方法问题导致的下滑等等。如果你能接纳这些最糟糕的情况,换句话说,你能承担这些后果,并愿意很真诚去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你也许对于自身的角色转变——初中生的家长,有一个心理上的调整。
2、面对初中分水岭
有些家长小学时候只顾着拼命赶鸭子,只看表面的部分,忽视了很多东西。到了初中才能看见那些隐形的“分水岭”,并非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情绪、自我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导致了孩子无法全力以赴在学习本身,这在这些年的咨询中,屡见不鲜吧。
02学校第二,适合第一
1、原因
因为再好的学校都会有好学生,反之也是。对此我也只说,学校好坏并不是我考虑的首选,不适合才是我考虑的第一位。孩子如果小学阅读能力一般,那初中去一个抓得很紧,有很多作业的学校,这样的孩子势必延续了被拖着跑的局面,更没有时间去补充阅读,做积累,这样中考其实成绩未必会理想,错失了大家认为的那50%的机会吧。
2、初中的定位是什么?
如果把初中理解为承上启下的三年,我想这是我的理解吧!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力、课外积累到了初中其实就基本一目了然了。有些孩子初二就下来了,也是很正常,就是因为小学时候很多都是乖乖的、努力的学生,而没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自我的认知等也都是模糊不清晰的。刷题也许小学很管用,到了初中一下子学科增加,学习能力跟不上的话,更累。以前只要应付3科。
所以我刚才说,适合最重要。因为错过这三年,就基本错过了很多。什么四星高中,什么文理分科,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是稀里糊涂地不做规划,也少有思考,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往往自己的选择很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占一个名额再说。更不要提孩子高中的择校,高考志愿填报了,滑着西瓜皮,能去哪里就去哪里。
适合是可以让孩子在初中抓住一些空隙,能及时调整一下,而非只是被学校和老师牵着鼻子走,这么被动地学习状态,以后也是被动地被选择,挺麻烦。
假如有孩子语文一般,小学阅读积累不够,初中再不积累阅读,语文这门学科最终能上的可能性很小。未来高考的趋势越来越灵活和生活化,初中能多一点积累总归是好的,长远来看有些自主支配时间是很必要的。
我之前还听过一个案例,有位妈妈很厉害,儿子初三下学期考分不怎么样,无望高中,后来中考前三个月请假在家,破釜沉舟陪儿子刷题三个月,结果最后中考分数还蛮好的,上了四星高中。举这个例子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在体制内,如果你也愿意破釜沉舟刷题半年,其实那点知识真的也可以掌握,那就倒推回去我之前的观点,用初一初二拼命看书会很划算,高中真的能拉开差距。今年中考分数也是的,高分不少,差距也很大。我想这么大的差距就在于阅读的积累、思辨能力、学习方法、健康的心理等,这些统统都是可以在小学阶段用6年时间合理规划得到的,只要家长不瞎折腾孩子,是可实现的。
03语文保底,英文也保底
1、不管孩子未来发展如何,国内还是国外,早点决定还是最好的
有些孩子国内路线走不通了再转国际学校,真的是走上了一条烧钱未必有成果的道路。国际路线也不好走的,也是一条血路,学费什么还只是明面上的钱,国际学校孩子能发展比较好的,我个人觉得烧的是很多看不见的钱,比如视野、眼界、体验等,以及这些孩子生长环境中养成的一些思维习惯。
如果你还没确定孩子未来的方向,没事儿,只要孩子英文能力OK就可以自由转换。那么说到这个,我觉得中文也还是要比较好的,因为不管你是从中文书籍还是英文书籍中获取知识、观点等,只要阅读能力跟上,孩子的综合能力就不会太差,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都可以获得。
2、家长如何去做
比如和孩子一起看英剧,甭管什么口径进入了解他国文化,知识和文化的积累一定是没错的。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国际学校的孩子,因为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方向。而在体制内就读小学的孩子们,英文能力是保证能切换选择的最低保障,英文能力太差,你的选择几乎很少。
结语:不管人家怎么选,我想不迷信排名,适合自己孩子的初中一定是最佳方案。我也还是那句话,有时候不要把自己搞得太被动,明明小学6年能做很多很多,不要到最后进了死胡同才醒悟,这年头用钱投教育,也需要一点咨询,而非盲目跟风。达尔文讲的是更适者生存,而不是最适者生存,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最适合。如果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初中,那么三年必定是在人格塑造上添砖加瓦的三年,而非破坏性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