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深圳市各区教育局的教师校园招聘信息满天飞,尤其是教师校招名单公示中出现大量清北、硕博学生,引发网友热议。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份深圳中心学年新入职教师名单,共录用66名教师,全部为世界一流高校研究生毕业,其中来自清华北大的有32人,海外名校留学生26人。
我们整天谈论内卷,各行各业的打工人都纷纷诉说自己被内卷的无奈和痛苦。
殊不知,中小学教师已经如此内卷,而且是一直都卷着。
涨不了的工资,升不了的职称
很多人羡慕教师行业,原因无非如下,一是有固定的带薪寒暑假,二是为人师表工作体面,三是工资待遇还不错。
说实话,上面的原因都是表象,教师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工资晋升缓慢,工作任务越来越多,碰到熊孩子熊家长的时候,尊严和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首先来说工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依靠当地财政拨款,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就会造成不同地区的老师工资收入相差悬殊。同样的一份教学工作,不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有的只是发达城市教师的零头。
为什么深圳这种发达城市可以吸引高学历的人才?道理很简单,工资待遇各方面都太好了。
拿深圳市龙华区来说,该区属公办中小学面向届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约人,提供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年薪本科生26万元以上,研究生28万元以上,全日制博士奖励20万元,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元,并将为受聘者优先申请人才住房、长租公寓等。
所以说,决定教师工资收入的,最主要的不是老师有多努力工作,而是他在哪教书。
一个十八线小城镇的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工资,就得想办法在职称上晋升,因为基础工资是和工龄以及职称挂钩。
但职称晋升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每天上课几乎占据了老师们大多数的时间,天天备课、讲课、改作业,还要做地方创卫工作宣传员,教育扶贫要送教上门,要组织家长或学生参加网络禁毒知识和安全知识答题,去当抗疫防疫志愿者......
况且评职称也是比资历,动不动就要省市级荣誉,取得多少市级以上竞赛奖,成为什么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要发表多少篇相关论文,或参加多少次课题研究等等。对于在一线辛苦工作的普通教师,教学工作之外的杂事都一大堆,哪那么容易能去获取相关资历。
过了几年才发现,职称上的晋升,本质上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到,生儿育女、家庭琐事接踵而来,如果没有晋升到理想的职称上,加之每个阶段积攒下来的职称待提升的教师竞争,再想往上走就是难上加难了,甚至很多人一直在原地踏步直到退休。
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掉入内卷化的坑里,越来越难以爬出来。
不能躺平,还得拼命上游
有人说,既然是这样,当个上班摸鱼的老师就好了,何必要那么认真?反正对工资收入影响不大。
可以吗?不可以。
现在学校对老师的日常工作管理得非常细致。每个老师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教的班级,教的科目,都只能自己去完成。哪怕请假、外出培训,落下的课程都要自己去赶补回来。
要备多少节课,批改多少次作业,改多少张试卷,听多少节课,做多少次家访、什么时候开家长会等等等等,都有具体的安排以及有人来检查是否完成。
就算评上一级教师,依然逃不了内卷,因为中小学一级职称还分十级,九级,八级。想要继续往九级、八级晋升,还得比工作任务多寡,比教学成绩高低,考评打分,谁优谁上,谁劣谁下。
于是,没人可以躺平,既要想着保住饭碗,还要不断被追赶着上游。
教师一旦掉入内卷化的坑里,如何解决呢?
要解决内卷化陷阱的问题,最根本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教育水平。
深圳中学的招聘老师一半是清华北大,一半是海归,其实已经说明知识本身就可以改变命运。有不少教师,已经工作了七八年,依然会选择考研读博,或者是出国留学提升自己的学历背景,学成以后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平台都会提升一大截。
教师这个行业,就是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晋升。
不过令人气愤的一个现象是,到现在还有人问,读书和教育有什么用?出国留学就是浪费钱!甚至有人大言不惭:能干出名堂的都是没上过学的,高学历的还不是给没上过学的打工?
当然,如果一个人真的接受了正儿八经的教育,就不会问出这样无知的问题,说出这样狂妄的话语。
要从内卷化的坑里爬出来,除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没有再好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