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火爆,印证了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的事实。
为什么要抢学区房呢?
为了孩子能有资格到师资力量雄厚、学风端正的学校就读,最终的目的就一个:考上一所好大学,学有所成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最好实现报效国家的伟大梦想。
中国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可是,很多家长在历经千辛万苦,卖了别墅换了一套学区地下室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将孩子送进了心仪的中学后,竟然发现,后面还有一个套路在等待着家长和学生——快慢班。
所谓“快班”,就是配备了最好的老师,教学进度比较快的教学班。甚至,在有些学校,还存在“只有快班才安装空调”这样带有明显差别的师资配备情况。同时,快班里的学生也是经过选拔,学习成绩最好的、学风最端正的那一批学生。“快班”存在的目的,是“攻坚清北,争取,确保”。
人大附中国际班当然,所谓“慢班”,就正好与“快班”相反。
“好不容易进入了重点中学,没想到,又被分到了慢班,岂有此理?!”作为家长,谁不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与最好学最聪明的孩子做同学?
于是,中学分“快慢班”的做法,受到了家长的一片口诛笔伐。
其实,这里面有三个大的误区。
衡水中学在考试误区一:“快班的学生成绩好,是因为他们在快班”
很多家长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好,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被安排在了“快班”,在那里接受到了最优良的教育。
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知道,分“快慢班”是有依据的。
什么依据?答曰:学习成绩。
他与“快班”之间,谁成就了谁?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被分到快班。反之,成绩平平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会被分到“慢班”。
问题就来了,在分“快慢班”之前,为什么就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呢?
无非这么几个因素:智商高,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刻苦。
也就是说,被选拔进“快班”的学生,本身就具有着优良的学习素质。
从另一个角度讲,不是“因为进入快班而学习成绩优异”,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进入了快班”。只不过,快班良好的师资,为这些本身学习条件优异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而已。
所以,如果家长抱怨孩子没有被分到“快班”,与其跟校方“据理力争”,不如回家给孩子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和努力精神把把脉。
或者,干脆重新生一个脑子聪明的,从零开始培养。
误区二:“孩子只要进入快班,成绩就能提升”
很多家长也承认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些“先天不足”,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坚信,只要能够进入“快班”,孩子的成绩就一定能够得到保障。因为快班的老师优秀,同学优秀,竞争氛围浓厚。
需要承认的是,家长这样想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也确实存在一种情况,家长通过某种手段,将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安排“快班”后,孩子的成绩得到了提升。
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共性。因为,“快班”能治得了孩子的“懒病”和“骄傲病”,但却很难快速改变孩子的智商和学习习惯。
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性能各异的处理器。有的反应很快,也有的比较慢。
《阿甘正传》阿甘剧照对于反应速度快的,让他一次性处理条知识点,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些人,就是清华的苗子。
对于反应一般的,一次性处理完条知识点,可能需要5分钟。这些人,可能最终能去浙大、武大之类的学校。
但是,还有些人反应较慢。如果让他一次性处理条知识点,他可能会“死机”。别说5分钟了,可能一个小时都不会有任何反应的。这样的话,他们可能就与大学失之交臂了。
不过,如果能将条知识点分为10个批次,逐个批次去处理的话,那么即便反应慢,可能10分钟内也能将这些信息处理完毕。这样的话,即便是反应慢,这些孩子也依然可能考上不错的大学。
所谓“欲速则不达”是也。
“快班”的节奏,真的适合你家的资质平平的孩子吗?
尽管所有家长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但这是客观事实,该面对的时候,还是必须要面对的。
资质平平的人占比更高误区三:“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
前一段时间,个别媒体总是爱开诸如以下笑话:他家的孩子考了好大学,毕业后还要到我没有读书的孩子开办的公司应聘。
这种“知识无用论”,不值一驳。好在只是作为一种低端的段子在流传,尤其在社会主流,想方设法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才是正途。
崇尚知识,崇尚高等教育,在任何正常的社会中,都是一种正确的的无以复加的想法。
不过,有时候,确实需要想一想,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好工作吗?
现在的高校,在各种政策的挤压下,无可选择地都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这是对高校工作的一种错位管理。
当然有人要问“如果高校某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高校或者某个专业还有必要存在下去吗?”
这就是把“知识”等同于了“工作岗位”。
谁说读书是为了找工作的?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这种知识,可以转化为就业技能,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作为人生的指引方向。
大学的意义,在于传授知识。而获取了知识的人,将知识拿来做什么,则完全与大学无关。
至于所谓“就业率”,难道不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所决定的吗?
如果经济形势好,自然社会上就会有个岗位“虚位以待”;如果经济形势不好,社会上可能就只有10个招聘岗位。
就业竞争激烈所以,高校在解决就业率这个问题上,努力也好,放任也好,都无法创造新的岗位。所谓的由高校来“努力提高就业率”,其实就是一种内卷——经济状况一定的情况下,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北大就业率多了1个百分点,清华自然就要少1个百分点。
绕来绕去,其实关键还是百姓心中有一个死结无法解开: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仕”在现今已经不仅仅指狭隘的“做官”,泛指一切希望借学历和高校品牌来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做法。
学习,是极其正确的事情;获取知识,是极其正确的事情。但他们都不应该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