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政策只有50的初中生能考入高

本文为我个人专栏的一篇文章,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很早以前我们是高校扩招,提高高等教育人数,因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这时候增量大于一切,瓶颈是人才数量不足。按照目前这个在中考就分流的方案来看(本人意见尚无法做出判断这种分流合适与否,只探讨现实政策体现出来的导向结果),目前我们需要的就业机构,经济发展能提供的产业结构,可能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蓝领和技能化人才,而不是单纯的高等教育普及。专业和学历门槛的价值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更像是通论的基础教育,专业所学带来的对就业的支撑没有那么大,无论是对生源本身,还是对招聘企业而言皆如此。例如,过去这些年大家要的是有个大专、本科学历(知乎人均请忽略这一点学历的纠结),而并不是特别纠结学的专业,因为学历的敲门砖意义大于具体的专业意义,然后学校好坏大于专业意义,之后毕业后择业方向和运气大于所学专业。可见的过去,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没有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大有人在,因为没有从事本专业而发展的好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什么的都去做软件互联网了,做房地产了,然后总体上拿到了时代红利,也有的是因为个人特质、家庭原因、所在城市原因而收益的。你会发现,哎?发展好坏它取决于专业本身的比例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很大,但学什么专业并没有一刀切的形成决定性左右职业轨迹的影响力),这包含了一部分教育泛化的趋势。时代的红利还有一个点就是,学得好、干得好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机会,学得不好干别的也有些机会,即使还是学得好机会多,但也没有堵死学不好的人的路。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分开:1、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2、这些就业岗位提供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空间有多少。后一个问题实际上也分开了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筛选,这个我们后面说。产业结构和创富以及社会福利产业机构就是有高收益和普通收益的,同时福利又不可能覆盖那么高(国家综合实力)水平和那么广,可以同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高收入和高生活水准。这两者决定了,必然有收益低的领域需要技术门槛没那么高,成本没那么高的劳动力,同时市场只能承担这种成本下的经营运作。这时候有人指摘说:工资给的不够高,难怪就业结构有问题。这事忽视了蛋糕不够大,而单纯去讲分配问题。市场就是只能在现阶段提供舍不得给钱,且活还累的大量工作,以及学历知识水平要求、高收入也高一些的工作岗位,也许两者对于劳动者而言投入产出比都不合理,但绝对收益上有差异,而大家目前还没发去奢求投入产出,只能拼命内卷去追求绝对收益差异。但是这种诉求在宏观意义上不可能实现,等于说现实给了很多人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你去要求工资给够,大概因为着那些工资的购买力马上会降低,然后再次出现钱给的不够,活仍然很累的状态。这事因为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收入低,利润低,如果提升劳动成本这些企业就没了,这些岗位也就没了。除了通胀,并不能带来名义收入的统一提高。而且通胀会带来实际收入的下降,所以开工资这事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是现在能承受高劳动力成本,并且创造出高价值的行业少,能拿到主要利润的企业少,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就业的还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而这两个领域中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劳动就业报酬都不高。但是,实话实说就业收入也是在大幅提升的,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下图数据来源:见图中注释。但是,解决就业的大头并不是收入较高的领域,越往后,零售业服务业在吸纳的劳动量增加,大家看下图,一个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在流出劳动力,一个是住宿餐饮和零售业在流入,另一个是中间虽然稳定增加但是规模总数不够支撑大量就业的行业。我们发现无论是解决就业的数量、能供提供的收入都指向一个结果——能支撑高收入的(或者还可以的收入的行业领域有限)行业与劳工就业数量相比,是有限的。一个大白话:赚钱多的行业少、岗位少,解决就业的同时没法解决收入。而且制造业年入7~8万,在一二线城市的收入中位数上而已,注意中位数不是均值,它更可以反映普遍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吸纳就业的方面,制造业的收入可能还算不错的,也许服务业更达不到这个数。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愤懑的滴滴司机,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每天都在小红书、微博、朋友圈中沦陷的柜姐、美甲小妹、导购,以及在地铁安检售票、在需要编制的单位做临时工的低收入本地土著,这个广阔的社会现实视角下的各路普通人的收入,以及所需要的学历门槛。当然还有没进大厂,在中小企业收入足以去星巴克,然后付了房租后月光的应届毕业生们。大家的收入区间也不过如此。下图是达到同等制造业比重的情况下,各国的年份以及人均GDP数量。可以看出,在同等比例下,我们的人均产出不够大,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产业结构,我们的产业中高利润的、高收益的比重不够,在盘子最大的情况下,我国更多的创造了就业岗位,数以亿计啊。换句话说:我们创造了大量就业的情况下,目前没有创造足够多的人均财富。这个问题一部分出在人均上!我们有这么多的劳动者,抛开全球产能、产业结构的金字塔尖绝对值说比率容易陷入矛盾。似乎从微观层面,每个人去要求更多,痛斥自己的老板给的少,但是活多,还,以及的确有老板在压榨员工;但从宏观层面,起码到行业层面,如果行业在风口浪尖,收益好增幅大,大家都在做大,那么此时企业主会抢人扩大业务,这时候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更强。这就是为什么品牌互联网、大房地产企业的福利待遇好,不是这些企业有良心,它们的营收和利润让他们可以不苛刻的对待人力成本,而是吸引人才来获取更好的业务发展。我们没法以任何个例来佐证什么老板应该如何,然后员工就会如何。即使日常乳法,我们也知道法国人民一周工作35小时还不满意要上街,即使有大量难民移民不工作,本国人照样可以失业享受福利可以体面生活,你们还乳法么?因为法国人口不到七千万,实力这些年看似落寞的,然而还在足够多的领域拿着行业的利润塔尖,营收和利润率够养这个国家的人。分流解决就业一个池子里装不下了,就要把水引入另一个池子里。有时候发问:需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这个问题有些令人难以接受,好像谁是负担一样,其实不然,人口还是红利,只不过要看劳动力的定价,以及消费力的多寡。其实决定产出的更多的是行业和企业,是宏观经济和国家实力,是世界地位,当然也是劳动者本人。在这么多因素下,我们姑且认为决定产出的各个因素影响力一样大,那么是不是劳动者本人的因素也不能决定主要呢?好了,继续前面,人口既是红利,也是有成本的,那么产出(包含了消费力和劳动产出)、成本之间如何均衡?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在吐槽收入低、加班累,每年都是就业形势很不容易的一年,每年的应届生实际上都已经在分流,因为通过学历来匹配收入的方式已经不是高效率的分流方式了。目前看,分流是为了在更多领域创造就业,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提供岗位,因为,我们的高收入岗位单纯通过高学历来筛选的话,供应量已经超出了需求。因为学历在劳动者产出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产业和行业、企业去雇佣消化和使用,或者换一个视角说,给他们成长。提前分流,就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