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的一个学生,在初一时曾考过年级第一,整个初中都是学霸,可是三年的高中读下来,连二本线都没上,让人惊讶不已。
其实,这绝对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初中学校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初中时成绩特别好,经常名列前茅,科科都是高分,可是到了高中以后,成绩一塌糊涂,连本科线都没上,相反,一些初中时普普通通的学生,到了高中,反而成为了黑马,一鸣惊人,这是为什么呢?
初中有老师监督着学,到了高中,没有了自律性和独立性,恶果就来了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但是,这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强。初中阶段,尽管知识难度不算大,但是科目较多,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多。每天孩子们要上十多节课,作业多得做不完,很多学生到了宿舍仍然在做作业。
初中孩子大多贪玩,学习自主性差,所以,老师管得严,盯得紧,作业不交就追着交,成绩差了随时叫来辅导。尤其是班主任,吃喝拉撒什么都得管到位,学生思想滑坡了,立马叫来谈心,习惯差了,帮他纠正过来。初中学生,老师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了,帮他们做了,所以,出成绩也是必然的。
很多学生跟我吐槽,高中老师不“负责”,经常不管不问的,让学生处于放养状态。其实,并不是高中老师不负责,而是高中有高中的特点,高中生都是16、7岁的孩子,接近成年了,他们必须学会独立学习和生活,如果高中还是让老师包揽一切,那么,考上大学后,学生自然成为一个“巨婴”,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从初中完全依赖的状态,到高中独立的状态,很多学生很难做到一下子过度,因此,到了高中,老师管得少了,他们一下子就乱了,找不到方向。生活上放飞自我,恋爱成风,学习上,不会独立去思考和总结,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结果一到考试,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高中知识,系统性强,较深较广,学得浅,考得深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时,老师讲的都听得懂,一到考试,就是三四十分,尤其是物理、数学、化学这样的科目。原因就是高中课本外的知识太多了,很多学生仍然局限于课本基础概念和习题,把课本读熟,并不代表就能理解掌握。
高中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去思考、总结。有人这样比喻,高中的学习,是老师教你做馒头,考试却让你做包子。因此,我们高中老师有一句经典的话——三思而后问。遇到问题,必须要深入独立地思考和研究,实在过不去的地方,再找老师探讨。而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小学“不懂就要问”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念好高中,怎么能考上大学!
一些学生,初中时代由于成绩好,傲慢放恣,到了高中遍遭遇滑铁卢,一蹶不振读书,最忌讳的就是“慢”和“疑”,很多学生,头脑灵活,记忆力好,因此初中成绩较好,他们花最短的时间,却能考过那些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的同学,于是就飘飘然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甚至会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指指点点,嗤之以鼻。
到了高中,知识维度一下子变高了,那些骄傲散漫的同学,很可能一下子跌入谷底,一个狂傲的学生,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于是乱了阵脚,心浮气躁,最终自暴自弃。而那些初中普普通通的同学,由于养成了谦虚踏实的习惯,到了高中,能够沉下心来,勇敢探索,反而能考出好成绩。
这几类孩子,上了高中,容易成为黑马,一鸣惊人第一种孩子,初中时贪玩,但没有玩物丧志,学习没落后。一方面,这样的孩子初中玩够了,到了高中,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没有死读书,因此,到了高中,潜力正好被激发出来,学习上游刃有余。
第二种孩子,安静,踏实,有恒心和毅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如果没有毅力恒心,很可能会自我放弃,那些初中就培养毅力的孩子,到了高中,能够很快适应学习节奏,找到自己的方法,最终取得好成绩。
结束语初中死读书,到了高中,很可能把书读死。因此,初中阶段,应该给孩子一定玩耍和放松的时间,这样,劳逸结合,才能练出思维和能力。如果初中就是逼着玩命地学,完全拼时间和身体,那么,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中,往往是死得最快的。我们不能为了暂时的平均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则,这是一种自私,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对孩子的不负责。
今日话题:对于“初中学霸沦为高中学渣”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