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弟如果评价问题不解决,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所优秀的学校背后必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在线有幸邀请到一批优秀的中学校长对话,于宏观处感受中国基础教育70年来的伟大成就,于微观处体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治理经验,以及他们的情怀。而这一切,对于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有莫大的启发与借鉴!本期嘉宾: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赵国弟,汉族,上海市人。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建平教育集团理事长。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年获教育管理硕士。曾任祝桥高级中学、周浦高级中学校长,洋泾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进才中学校长等职务。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相信每一位老师,做教育要关心到每一个人陈志文:您从事基础教育已有近40年,年大学毕业后,您就到中学任教了,经历过多所中学。您觉得,这几十年来基础教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赵国弟:我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变化印象深刻。这几十年来,教师的专业程度有了很大变化。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是我们学校所有物理老师中的第一个本科生。另外,在过去,老师们往往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有些老师是当初来插队的知青,他们除了教学还要务农。记得我三十几岁刚做校长时,对很多事情不了解。在管理老师考勤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我们学校有一位男老师,是班主任,教学也不错,但是每天很早就回家,考勤分数总是很低,我觉得有问题。没想到去他家一看,两个孩子都有残疾,妻子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几亩地。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意识到,做教育要关心到每一个人,如果我没有关心到每一位老师,那怎么能让老师关心到每一位学生呢?我后来调整了考勤管理规则,大家了解到这件事情后,都觉得应该互相帮助。陈志文:这就需要人性化、区别化管理,用信任进行管理,替老师们考虑,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他们就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和学生身上。赵国弟:是的,我们那所乡村学校后来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我在建平中学也讲过,学校有很多考核教师的指标,但是我叮嘱大家不要在意这些指标,用这些考核指标去评价老师更要谨慎。因为这些指标有时会与培养人发生冲突。让考核指标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这是我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需要这些指标,但是不能唯指标。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要管住一个人,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陈志文:您在管理中很“通人性”。换句话说,管理中有80%需要按照指标,还有20%是需要灵活处理的。赵国弟:是的。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东昌中学时提出的学生观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和能力。教师观也是一样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把教学做好的能力和愿望。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教师专业程度更高了,老师们可以专心教学,基本上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这样的氛围中,如果老师不想把教育搞好,那症结应该在管理方式或校长身上,是老师对于学校管理或校长的不认可。陈志文:近期,一些中学高薪聘请诸如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到学校担任教师。对此,您怎么看?赵国弟:建平中学也招聘了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以及交大的毕业生。我觉得要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师资需求。过去我在其它中学并不追求名校的毕业生做教师,但今天在建平中学还是强调要招聘名校毕业生,当然不排斥其他优秀毕业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建平中学的学生本身素养非常高;第二,今天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再是单学科的,而是尽可能要进行跨学科培养。其实,我们不是要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是要招综合能力强的人,初衷是让更优秀的人培养优秀的学生。陈志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学科交叉,而是需要更优秀、水平更高、视野更开阔的人来培养今天的孩子,把这些孩子培养的更好。赵国弟:是的。图源:建平中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