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考分流未挡大学路,家长去看看有几个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陈志文发文称:中考分流未阻挡大学路,家长不愿意了:有几个是职高考进大学本科的?走不通的路,那能叫路?

01陈志文:中考分流未挡大学路

一面是教育“双减”不断向纵深探索,一面是各界对取消或推迟中考分流的呼声高涨,但在众多的声音中,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中考分流并没有阻挡大学路。轰轰烈烈的教育内卷中,从一二线城市的教育培训,到三四线小县城的父母陪读,早已不再是为了考大学的高考背水一战了,而是为了能够不在“中考五五分流”中被刷下来进了职校,从此人生被定格在工厂流水线上。近几年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据中青报文),希望子女能够读到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家长合计达到95.7%,能够接受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分流去职业学校的家长,只有31.4%。原因很现实,在几乎所有拒绝子女进职校、拼命内卷也要上高中的家长看来,被分流进职校,就失去了大学之路了。对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强调:中职并不是断头路,是可以考大学的!陈志文表示,目前高考报名总人数中就包含了很多中职学生,高职招生人数中,一半以上,即多万人都是来自中职。不仅如此,陈志文担任总编辑的中国教育在线也公开发文表示,“中考分流没有阻断上大学的路”:中职读大学的路是畅通的,且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不错,陈志文先生说的还真没错,即使不考虑即将开始的“职教高考”制度,一直以来,中职生确实是可以参加高考的,这条路是一直存在的。

02家长:走不通的大学路,能叫路?

中考分流当真未阻大学路吗?去看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中,有几个是职高考进来的就明白了。陈志文先生所称的“高职招生人数中的多万来自中职”,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没有脱离职校体系,在社会观念中甚至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更别说能考上本科了。陈志文先生可能有一点没想清楚,这条理论上、制度上存在的中职考大学之路,对那些中职生来说,现实中却犹如那座不可逾越的珠峰,可望而不可即。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职也能考大学,为什么极少人能考得上?一、进了淘汰链,难逆袭总有专家说中考是分流不是淘汰,然而现实中这种分流的结果,其实就是淘汰了,而且一旦进了这条淘汰链,要想逆袭,很难!虽然残酷,但也是事实。初中阶段,那些心智发育相对较早的孩子,能够积极自主学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相对优秀的孩子,幸运地跨过了中考分流的门槛,继续高中学习,有希望进一步考进大学,完成学业提升。但即使是这些进了普高的孩子,也将有一部分还是要被高考淘汰下来。从初中淘汰几乎一半,到高考再淘汰一部分,到最后真正能考进大学,这一路淘汰链条中,被分流进中职的哪一部分学生,犹如一场长跑比赛中,已经被甩掉了一圈,然后再让他追上来闯进前三,显然是概率极低的。我们都知道管理上在制定计划指标的时候,有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如果定了个怎么跳都够不着的指标,那么员工也就不会跳了,因为反正够不着,跳了也白跳。同样,被分流进职高的中职生,面对中职也能参加高考的制度上的存在,就如同再怎么跳也够不着的指标,反正考不上,也就混着毕业了。二、兜底教育却没有支撑虽然进了职校可以参加高考,但是却没有支撑这些职校生一步步向上去的台阶,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进了职校,就与大学无缘了。问题在哪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还是职业教育的“兜底教育”定位有问题。“兜底教育”的定位,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让这些上不了高中的学生有学上,有地方去,并要管理好他们。于是,被升学教育淘汰下来的生源素质本就低于普高,这些成绩相对较差、不能很好自我管理甚至还带着诸多不良习惯的学生,就已经决定了职校教育的尴尬地位,教了学不会、教了不好好学,学生不好管、不服管,甚至家长不配合等等。正如某资深职教老师所言,“某种程度上,职业院校有时像一个大托儿所,对学生只能采取像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这就是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不是“提升”学生学业和技术能力,而是“管住”,让学生不出事地走向社会。熊丙奇认为,“兜底教育”的定位,也导致职业教育的投入远低于普通教育,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双师”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本来应该给学生高水平技能教育,变为给学生讲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学生怎么能对这些课程感兴趣?又怎么能立志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差的生源,差的投入,差的师资,差的环境……整个一个兜底的定位下,又如何能让中职生在这样的环境和体系里,实现也能考大学之路呢?所以,所谓中考分流并没有阻断大学路,请专家们去大学校园里看看,有多少本科生是从职校考进来的,就明白了。三、两条鄙视链一旦被分流,中职生就已经被钉在了鄙视链上了。一种鄙视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小所接受的成功学认知就是上高中考大学找好工作,如今考不上高中,就成为了社会普遍认知中的学习失败者,自己瞧不起自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周围几乎较为普遍的自卑氛围中,大家也就一起沉沦了。更重要的是另一种鄙视,那就是社会对中职生的瞧不起。“不好好学习没考上高中,将来只能进厂当工人,一个月拿三五千”,简单一句话,已经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工人的歧视链,总结得淋漓尽致。没考上是失败者,进厂当工人不体面,工资低待遇低很现实,这就是现实中对职校生未来的鄙视链。一条自我鄙视链,一条社会鄙视链,整体观念上的偏差,加上制度投入上的落差,导致了职校生没有继续向上成长的土壤,除了极个别天纵奇才、极度自律、一夜觉醒的“幸存者偏差”能考上大学之外,大多数都奔向了普普通通的流水线了。所以,虽然有这条路在,但是对被分流的职校生来说,走不通的路,也就不能称之为路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事实上的职业教育还就真的成了中职学生学业提升的断头路,所有家长们当然不愿意自家的子女被分流进职高了。其实熊丙奇一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国内当前所有的教育焦虑、教育内卷,都与没有办好职业教育有关。希望这一次的教育双减,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END——双减下农村娃还在放羊?北大教授姚洋:凭什么农村娃就该留在农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