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的73道简答题

今天分享常考的简答题,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背熟绝不吃亏。中学篇中学简答题考情《教育知识与能力》在考试中一共有简答题4道,每道题10分,满分40分。简答题在八个模块中都会有所涉及,主要考察我们的识记能力。在考试中,每道简答题需要拿到5分以上,也就是简答题总共要保证20分以上。教育学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6)教育的信息化。(7)教育的全球化。(8)教育的个性化。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③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④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④人口。(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9.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1.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美育的内涵及任务(1)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1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14.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1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1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17.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18.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1)方向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适切性原则。19.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20.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